董军同美国国防部长视频通话
71 2025-04-05 14:20:31
如果我們遵守香港法律,就可能違反其他國家規定。
我從小時候起,就一直搞不懂工作的價值為什麼會是生活的首要意義和目標。有許多人都為了過上尚稱體面的生活,甚至是只為了勉強餬口而不斷拚搏,到頭來卻發現我們自己拚命的追逐,只落得身陷壓力十足又毫無成就感的工作之中。
心理諮商室這場所有個絕佳優勢,可以看見個人問題的驚人規模,發現問題是如何地橫亙在現在的生活裡。整個勞動市場,包括製造業(車輛及電腦改由機器組裝)、銷售業(店鋪完全由電腦取代傳統店員)、運輸業(自動駕駛汽車與火車)等,全都看得見或正在經歷即將全面自動化的巨大轉變。我之所以沒有走上法律、會計、財金、商管、公共行政或其他任何令人稱羨的中產階級專業,除了我恐怕深深欠缺那些相關才幹之外,就是因為這些職業似乎都預設了工作本身就是其證成理由的這種想法。但是文藝與心理分析除了讓我能找到堪可忍受的工作,甚至有些樂在其中之外,更重要的是還能幫助我從不同的角度來探問我們這個文化為何那麼看重行動與目的的價值。如果我們出包砸鍋,隨時有一大批人等著取代我們的位置,這又再度強化了工作的壓力,更封鎖了逃脫的出路,只會激起受辱、絕望和困頓等感受。
而會來找我的人,則通常都是從辦公室、自家工作或育兒事務中偷偷挪出一個小時前來。要如何在不工作的情況下生活,是我們這社會愈來愈迫切面臨的難題,是時候問問我們自己,究竟人性的本質是否就只侷限在行動與生產之中,還是另有他處可尋。對比親情上的疏離,片中的善意與包容反而都來自陌生人。
鏡頭拉遠,我們卻看到在圍籬的另一側,苗天牽著一名孩童的手走過,原來是苗天帶走了小奕。還有一場這樣的戲,原本賣菜頭粿的攤車沿街廣播叫賣著,一段時間後,廣播內容出現了呼喚小奕的內容,再過一陣,廣播內容幾乎都代換成尋找小奕的內容,鏡頭則是俯瞰城市的大遠景。文:蔡翔宇 電影《不見》,是蔡明亮的長期御用演員李康生轉執導筒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監製就是蔡明亮。後來苗天再出現,卻已是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這個設計頗類似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片中飾演李康生父親的苗天一樣只在片頭及結尾出現),不同的是,在《你那邊幾點》死亡的苗天,在《不見》則是失蹤,失蹤的苗天卻依然被自己的孫子賜死。
這通未接通的電話,也說明了阿嬤與其子(未在片中出現)關係上的斷裂。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親情關係的破碎可能造成的悲劇,而或許,苗天跟小奕是對彼此釋出善意的陌生人,建立了原本應當屬於別人卻早已消失的關係。
片中大半的時候,都反覆呈現著阿嬤在各處奔走尋找小奕的畫面,這原本可能無趣的重複,透過廖本榕出神入化的鏡頭語言,而有了生動的魅力。這些短短的、無法持久的萍水相逢,成了電影中僅有的微亮光芒。如同被少年任意棄置在公園樹上的燒餅油條,時間一久,成了連流浪漢也無法下嚥的腐臭食物,就像爺孫間的關係一樣「酸」掉了。只是在《聽媽媽的話》中火爆卻又彆扭的母子關係。
阿嬤衝進男廁找小奕卻驚嚇到一群男性。以廣播變化跟鏡頭轉換呈現時間流逝,更充滿濃濃人情味。電影最後,當找爺爺的少年跟找孫子的阿嬤再次回到公園,兩人絕望地近乎放棄。甚至阿嬤回家後打電話要通知兒子(小奕父親)孫子失蹤時,也是在馬桶上進行的。
另一條更為豐沛的故事線,是陸弈靜飾演的阿嬤肚子痛在公園公廁拉肚子,出來卻發現孫子小奕不見了,急忙尋找著。蔡明亮的電影中常常帶有情色意味的廁所(《你那邊幾點》、《不散》),在《不見》中則呈現了許多生活的趣味,像是為了避免觸碰公廁馬桶直接踩在馬桶上如廁的做法。
在《不見》中則成了徹底疏離的隔代關係。在網咖遊戲的少年,被網友詢問為何沒去上學時,謊稱爺爺去世心情不好作為藉口,同樣將親人「說死」這招,日後可在多藍(Xavier Dolan)《聽媽媽的話》再次看見,兩者都用來傳遞親子不合的訊息。
少年跟把網咖當家的大叔形成曖昧的互動以廣播變化跟鏡頭轉換呈現時間流逝,更充滿濃濃人情味。對比親情上的疏離,片中的善意與包容反而都來自陌生人。在《不見》中則成了徹底疏離的隔代關係。還有一場這樣的戲,原本賣菜頭粿的攤車沿街廣播叫賣著,一段時間後,廣播內容出現了呼喚小奕的內容,再過一陣,廣播內容幾乎都代換成尋找小奕的內容,鏡頭則是俯瞰城市的大遠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親情關係的破碎可能造成的悲劇,而或許,苗天跟小奕是對彼此釋出善意的陌生人,建立了原本應當屬於別人卻早已消失的關係。
在網咖遊戲的少年,被網友詢問為何沒去上學時,謊稱爺爺去世心情不好作為藉口,同樣將親人「說死」這招,日後可在多藍(Xavier Dolan)《聽媽媽的話》再次看見,兩者都用來傳遞親子不合的訊息。阿嬤衝進男廁找小奕卻驚嚇到一群男性。
後來苗天再出現,卻已是電影的最後一顆鏡頭,這個設計頗類似蔡明亮的《你那邊幾點》(片中飾演李康生父親的苗天一樣只在片頭及結尾出現),不同的是,在《你那邊幾點》死亡的苗天,在《不見》則是失蹤,失蹤的苗天卻依然被自己的孫子賜死。另一條更為豐沛的故事線,是陸弈靜飾演的阿嬤肚子痛在公園公廁拉肚子,出來卻發現孫子小奕不見了,急忙尋找著。
這些短短的、無法持久的萍水相逢,成了電影中僅有的微亮光芒。阿嬤則是跳上路人的機車後,被一路載著找孫。
鏡頭拉遠,我們卻看到在圍籬的另一側,苗天牽著一名孩童的手走過,原來是苗天帶走了小奕。甚至阿嬤回家後打電話要通知兒子(小奕父親)孫子失蹤時,也是在馬桶上進行的。少年跟把網咖當家的大叔形成曖昧的互動。片中大半的時候,都反覆呈現著阿嬤在各處奔走尋找小奕的畫面,這原本可能無趣的重複,透過廖本榕出神入化的鏡頭語言,而有了生動的魅力。
蔡明亮的電影中常常帶有情色意味的廁所(《你那邊幾點》、《不散》),在《不見》中則呈現了許多生活的趣味,像是為了避免觸碰公廁馬桶直接踩在馬桶上如廁的做法。只是在《聽媽媽的話》中火爆卻又彆扭的母子關係。
文:蔡翔宇 電影《不見》,是蔡明亮的長期御用演員李康生轉執導筒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監製就是蔡明亮。如同被少年任意棄置在公園樹上的燒餅油條,時間一久,成了連流浪漢也無法下嚥的腐臭食物,就像爺孫間的關係一樣「酸」掉了。
這通未接通的電話,也說明了阿嬤與其子(未在片中出現)關係上的斷裂。電影最後,當找爺爺的少年跟找孫子的阿嬤再次回到公園,兩人絕望地近乎放棄
我到過德國幾家的歌德,亦在那裏考過德文試。圖書館從早上已開放,原因或許是吸引更多人能體驗德國文化和書本之美,好讓他們對德文產生興趣,然後報讀課程。雖然好像下午五時多後才可借閱書籍,但早上路經藝術中心的人,又或是來報讀德文班的,都可在圖書館消磨一下時間。2009年足球評述員「阿叔」林尚義逝世的新聞,是我在歌德的電腦首先讀到的。
平日的德文課總在傍晚六時半至九時半,但圖書館卻從早上一直開放至大約晚上八時許。香港歌德圖書館是座藏書樓,也是德國文化在香港的橋頭堡。
在香港歌德的回憶,促使到我以後每到任何一個城市旅遊,必會到訪當地的歌德學院及其圖書館。記得我曾在英國曼徹斯特的歌德圖書館內,聽過英國資深日耳曼文學教授Martin Durrell的講座,他更用盧森堡文朗讀一段文字,也是我首次聆聽這種語言。
但因為圖書館暫停開放... 這些雜誌依然無法被借閱。而在圖書館裏面,則有從德國新鮮寄到的幾份主要報章和雜誌。